最新公告banner
当前位置: 首页 >> 素笺小舍 >> 正文

黄花

日期:2022年05月10日 22:32 点击:

事实上,我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和了解李清照。但是动笔去写她,还是第一次。甚至,我有些无从下笔。

或许,是因为她有些复杂?

不对,她并不复杂,作为婉约词派的宗师、千古第一才女,相对于历史上以“复杂”著称的诗人,李清照显得十分单纯,敢爱敢恨风骨傲人,甚至单纯得有些透明。

那么,或许可以说,是因为她有些特别。

这种特别,体现在不论是其为人,还是作词,都显示出了很多与时代不一样的东西,一种傲然于世的风骨。如果非要去形容,不如化用其《醉花阴》中的一句词作比:她像是东篱外的黄花。

初秋,这黄花茎叶新成,含苞待放,初具幽香,更是娇嫩欲滴,别具有一番风采。在宋朝这样一个对女性束缚十分严重的时代,李清照因生于书香官宦之家,得以习得诗书,名动一方,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作为大家闺秀,李清照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下长大,这对她早期的词风影响很大。从《点绛唇·蹴罢秋千》到《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的词风清丽秀雅,情绪自然。这一时期的词作从白描手法、对于口语的提炼使用和情感的抒发方面都已初成一家。一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就能看出,那时的李清照还沉浸在闲适的生活中,可她却不知道,这种美好的生活转瞬将逝。就像是秋日的黄花,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能够去接触暖阳。

在婚后的两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中受挫,被迫举家返乡。其夫赵明诚的仕途也是异常坎坷,甚至受诬陷而入狱。其间除了赵明诚失意至极于青州归隐的十年,李清照饱尝恩爱夫妻的离别相思之苦。宗族的败落与思夫的闺怨让李清照沉浸在愁情之中。《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与《醉花阴·重阳》便是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此时的李清照在词句的使用以及情绪的抒发上已经更为熟练自然,写作风格也已逐步走向成熟。其词婉转柔和而又不失清新流畅,吟句作词浑然天成,一个“愁”字也已是在李清照的词中初见端倪。

而她的不幸还远没有结束。近中年之时,就像许多当世的其它文人一样,李清照的命运被靖康之变划成了两半。靖康之变不仅是徽宗皇室之耻,更是北宋臣民之耻,而对于这种耻辱,文人的体会更深刻,反应也更激烈。

公元1127年,汴京城破,李清照被迫随夫流落江南,一路上,多年积蓄的金石丢失殆尽。同年,赵明诚弃城逃跑的做法为李清照所耻,后赵明诚身死他乡。李清照在江南无依无靠后嫁了贪恋李清照家财的赵汝舟,发现其真面目后怒将其告入官府,自己也按同罪受罚。李清照被家人赎出后,只得飘零异乡,凄冷余生。

在秋意浓浓的时候,天气转凉,百花萧瑟。可这黄花在一重又一重的霜打之后,非但没有凋零,甚至其茎更是傲然挺立,其味更是暗香沁人。而李清照于这乱世之中,虽说心疲身苦,却显示出了她独立物外的峥嵘风骨。虽说孤身一人客居他乡,改嫁一事也使她在士大夫阶层遭受了严重的诟毁,可就在“凄凄惨惨”的晚年,李清照完成了对《金石录》的编撰,同时积极主张抗金,奔走呼告。也在其词作中反应了南宋王朝的懦弱无能与社会的黑暗。此时的词风与靖康之变前大不相同,其感情更为浓烈,更是充满了凄凉孤寂之感,达到了其一生中艺术成就的顶峰。

可是,在那个年代,作为乱世之中几乎处在社会边缘的女性,无论她再怎么奔走再怎么呼告,也还是挽救不了她自己的生活,更挽救不了一个时代的没落。最终,李清照还是无依无靠,贫困忧虑,客死江南。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靖康之变就像那深秋的一场霜,埋葬了宋朝的光辉,也埋葬了李清照生活中的一切美好。无论是积蓄了半生的金石,还是让她夜夜相思的丈夫,都在那一场巨变之中离她而去。如果李清照能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或许能像一株牡丹一样,国色天香,力压群芳,以至于“一城之人皆若狂”。

可是,生在一个两朝交接的乱世,她注定国破家亡,也注定有着凄冷的暮年,这就是她的命运。命运就是要让她心碎,让她写出杜鹃啼血一样的诗词,让她磨砺出不折的风骨,让她成为李清照。就像是黄花一样,注定要开在万物萧瑟的秋天,注定要经历严寒与风霜,注定要在百花之后,成为清气盈盈万代颂仰的秋菊。

命运安排给李清照的,她无法改变,她选择了用才华和与风骨保持自己的尊严。就像是深秋的黄花,在严霜之中,它至少还能保持盘折的体态与独特的香气。

李清照曾在不同的时期在诗词中用到了竹菊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的精神。同时也有一首传世的《夏日绝句》气势雄浑。李清照的词,起于婉约而又高于婉约,婉转工巧的词句中,是坚韧不拔的意气与傲然于世的风貌。这就是李清照的词魂,也是印在李清照骨子里的一股气。这股气不会因为世界的摧残而沉抑,反而会在风雨的磨砺中变的愈发奇绝。

最终,这黄花一样的奇女子,还是凋谢了,留下了一本《金石录》和百首传世的诗词。可是,半生锤炼出的风骨却是不易在时光中消逝。以至于现在我们临案开卷时,还能从一首首诗词中,嗅到一丝若隐若无的香气,那是她百年前在黄昏中东篱把酒时,盈袖的暗香。

(文/数学学院 孙芳倩)